Translate

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

真正的藝術意義 《情誡》中真善美的表達


文:袁廸旗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曾經有人說,真正的藝術作品,應該把真善美展現出來;真正的藝術家,有責任令這世界變得更美好。可是,作為當代最被普羅大眾接觸的藝術——電影,經常出現以金錢堆積,內容空洞無物的作品,在戲院上映的主流電影中,把真善美表達出來的,數目不多。


        所謂的真善美,是人的理想追求,是人類最祟高的道德情操,有憐憫、關懷和反省的心態。人類追求真善美,就是追求品味,追求覺悟,就是追求快樂的人生。談起真善美,筆者腦海立即浮現的,是波蘭電影大師奇斯洛夫斯基的《情誡》,一如以往奇氏的作品,《情誡》以高度憐憫的心態,感受人的孤獨、渴望被愛的複雜心理,達到真善美的效果。


      《情誡》是一齣關於愛的電影,電影中,一名十九歲的孤獨青年,他暗戀了對面大廈的中年女人,每晚準時的透過望遠鏡偷窺那中年女人在家中的一舉一動,並透過他在郵局和派牛奶的工作接觸她,後來,青年向中年女人表白,但不懂得如何相處……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《情誡》之所以達到真善美,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令人憐憫同情的故事,無論是青年,還是中年女人,他們內心深處都是孤獨的,那名十九歲青年是孤兒,被父母遺棄,他只有一位朋友,但身處海外﹔至於中年女人,盡管曾與不少男士交往,但內心仍是孤獨,激情過後往往是空虛失落,渴望真正的愛。暗戀、孤獨,不少人曾感受過當中的滋味,雖然現實中與主角相似的暗戀故事可能萬中無一,但電影成功釋放出人內心深處的孤獨感,從男女主角中總是看到自己或多或少的影子,從而對他們作憐憫的心態。


         再者,攝影、配樂等的出色配合,都把電影的美感昇華,看似冰冷的攝影,內裏卻充滿人性關懷,悽厲的配樂下,帶有温柔的筆觸,使觀眾對人物的性格、內心,以及電影的主題有更深入的體會,達到悲天憫人的效果,加上男女主角的情深演繹,一切情感呈現於眼前,電影中的暗戀故事亦因此而更動容。


        欣賞電影時,我們會為男主角的遭遇而擔憂、同情,甚至流下眼淚,從中我們學會或體會了對人的關懷,在對人的認知和心理上有更多的覺悟,反思自己的過去、反思別人的遭遇,心靈上好像得到醫治和潔淨,達到真善美的效果,所以,《情誡》是一齣表現真善美的示範作之一。


        奇斯洛夫斯基之所以成為電影大師,除了成熟的電影語言、攝影、配樂等方面出色外,還有具高度人文精神的主題。相比《兩生花》和《藍白紅三部曲》,《情誡》在奇氏影迷心中的地位似乎有點兒不及,但當中所帶出的意義,絕不能忽視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