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anslate

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

高清喪禮又如何? 《父後七日》的獨特之處


文︰袁廸旗

          台灣電影,相信大家看過不少,在不少人的眼中,台灣電影不是侯孝賢、楊德昌的節奏慢且不易理解的藝術電影,就是近年常見的青春愛情小品。然而,由王育麟、劉梓潔執導的《父後七日》卻不屬於以上兩種,而又獲得好評,是台灣電影的異數。

       《父後七日》在各方面都與其他台灣電影不同,在攝影方面,《父》片雖然是高清數碼攝影機拍攝,但當中所帶來的「膠」味較少。所謂「膠」味,是指高清數碼拍攝的電影總有一個缺點,就是畫面太假,缺乏菲林拍攝的質感,成為高清數碼拍攝的最大缺點和煩惱。慶幸的是,這個問題在《父》片不明顯,在高清數碼攝影機拍攝的電影中,這齣電影的畫面處理算是不俗。

        《父後七日》的畫質之所以與其他高清數碼拍攝的電影為佳,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《父》片中運用大量色彩,塑造出大膽強烈的影像效果。無論是喪禮現場的淡黃色、片頭道士作法時的鮮紅色、還是出現最多的淺藍色,這些強烈的色彩,無論是高清數碼或菲林拍攝的電影,都是較少出見,就連道士道袍和格仔恤衫也加以配合,使《父》片成為充滿獨特色彩意象的電影,而當中的色彩並非一般的打燈所塑造,而是高清數碼攝影機或剪接軟件的特效所製造,我不敢說這樣的安排是成功的,也不敢說這是高清數碼攝影的優點,但導演劉梓潔和王育麟至少懂運用高清攝影的特點,例如在過去的情節中,運用朦朧的綠色以表達對往事的回憶等(全畫面都是綠色,明顯不是打燈所形成的),使之成為影片的獨特之處,表現出菲林拍攝難以或甚至做不出的效果,令觀眾難忘,成為電影中的一個重要特色。

        除了影像風格的不同外,《父後七日》最惹人目的,是以笑中有淚的方式表達最嚴肅的主題——親人離世,這是台灣電影,以致華語電影都罕見。喪禮,可說是華人社會中的禁忌,在以往的華語電影中,很少出現喪禮的情節,即使出現,也往往是《悲情城市》般的悲天憫人、充滿傷感的感覺,但《父後七日》卻不同,在影片中無論在喪禮時或事前的儀式及準備,都充滿幽默感,來對某些儀式和人物的諷刺,例如女兒不斷在父親棺材面前裝哭、政客在喪禮現場抽煙等,達到禧笑怒罵、百無禁忌的效果,加上生動有趣的希伯來文歌曲,以及大膽強烈的影像效果,成功的令劇本中荒誕幽默的內容更生動化,產生一種意想不到的感覺,成為《父》片最與眾不同的部份。如此與眾不同的電影,是《父》片值得討論的一部份。

        《父》片與其他台灣電影截然不同,走出了「台灣寫實溫馨親情片」的既定模式,打破了台灣電影的局限,並在評價和票房中獲得好成績,當中最主要原因是台灣政府成立了電影輔助金,電影輔助金的出現,加上台灣政府慷慨資助(據說一部台片開拍,電影公司可獲120360萬港元輔助金,後期製作可獲50萬津貼,宣傳費再有約70萬輔助金這是香港電影發展基金沒可能做到的),令一些原本得不到電影公司投資的電影項目得到資助,使它拍成電影,所以至《海角七號》開始,台灣電影界出現一批新晉導演透過輔助金,拍成自己的女作,都獲不俗評價,部份更票房大賣。以上的原因,都促使王育麟、劉梓潔等新導演敢於拍攝題材比較冷門的電影,嘗試出新血路,促使《父》片的出現。雖然《父後七日》未必是最出色的一部,但論及最獨特和最有創意的電影,非《父》莫屬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