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anslate

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

青春的浮躁與不安 《90後 少女 性主義》青年人的困局


文:袁廸旗
           
       談到有關青年人對現實社會感到浮躁不安的電影,大家可能會想起陳果的《香港製造》,以及麥曦因的《烈日當空》。然而,英國電影《90後 少女 性主義》少了上述兩部電影對暴力的濃烈宣洩,多了一份平淡寫實的筆觸,即使背景在英國,仍會覺得故事發生在香港,甚至全世界亦覺得適用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

       鐵絲網、木製家具、紅色磚牆、草地、空房子等,這些電影中常出現的事物,已給人一種枯燥、苦悶、甚至困惑的感覺。女主角米亞生活苦悶,被學校退學,好朋友離棄她,與她的仇人走在一起,並且有不少衝突,同時亦與家人的關係甚差,經常與母親和妹妹互相「問候」,只有在舞蹈上得到半點慰藉。面對一連串的困惑,正是青年人所要面對的。        

       電影中米亞經常與母親對抗,這可視為青年人對上一代的對抗。在影片的開頭,米亞向朋友的父親扔石頭已有這方面的暗示(值得一提的是,米亞是從地面向位處樓上的朋友父親扔石頭,相距甚遠,表示了青年人與長輩之間距離與地位的差別)。此外,米亞與母親之間的言語充滿敵對性和粗言穢語,毫不尊敬對方。母親對於女兒米亞的頹廢生活感到憤怒,但是她亦未能為她的兩個女兒作出好榜樣,只會喝酒跳舞,比米亞還要頹廢,更沒關門的與別人的丈夫(康納)做愛(難怪米亞的妹妹說她像蕩婦),而說話中亦充滿矛盾,例如母親覺得米亞衣著過於暴露,吩咐她多穿衣服,但往往也是母親穿得最暴露。在母親未能安守本份、做個盡責的長輩下,難怪她的兩個女兒「有樣學樣」,成為「問題少女」。           

       沒有朋友、與家人關係惡劣的情況下,康納可說是米亞最可信的人。他原本是米亞母親的新情人,但後來與米亞產生微妙的關係,米亞更愛上他。米亞每次都是獨自跳舞,但是出現後,不但在他面前跳舞,更獲得他的支持,提供了攝影機,米亞對他的愛戀亦除之產生,而米亞更用他最愛的歌曲作為參賽歌曲。然而,當他成功與米亞和母親發生性關係後,卻不了了之,最後米亞發現原來他已有妻兒。面對難以置信的震撼下,米亞一直獨自承受,而不像《九屏風》或《烈日當空》般一羣朋友面對問題,她只好跑到草地或海灘,逃離成年人帶來的黑暗世界。可惜,康納最終在草地上打了米亞一拳,成年人帶來的問題恐怕使青年人的逃離空間愈來愈少了!

    
   也許你會覺得米亞的經歷只是少數人面對的問題,也許你會覺得米亞不值得我們同情,也許你會覺得筆者所述的內容全是廢話!但無論如何,米亞所面對的問題,包括對與家人疏離等事件感到浮躁與不安,可說是青年人必經階段,正如影片中的一句對白:「她十六歲,是時候。」雖然這句對白是指白馬已十六歲,是時候離開這世界,但這句對白亦是對著米亞、甚至年青觀眾說,意思是到了約莫十六歲(即所謂最青春、最年青的年齡),你也是時候經歷這些困難。然而遇到這些困境,我們就像影片中的白馬,被鐵鍊綁住,不能脫離,即使成功脫離,外面還有圍欄,恐怕跳過圍欄時已時已晚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