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anslate

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

成也「港產」,敗也「港產」 《打擂台》的港產片延續


文:袁廸旗

        早前本港影壇吹起本地風,多部以本地為題材的港產片例如《歲月神偷》、《月滿軒尼斯》等都叫好叫座。至於由鄭思傑、郭子建執導的《打擂台》,更起用梁小龍、陳觀泰等老牌打星,打出與眾不同的動作喜劇。

        與成龍等動作喜劇不同,《打擂台》少了花巧奪目的動作場面,卻多了一份香港電影業的喻意。電影以武館及打擂台比喻香港電影業,在過去的日子,港產片與羅新門一樣,打盡天下無敵手(橫掃各地票房),有著輝煌的戰績,但後來卻變得掩掩一息,敵不過對手,門徒不斷流失(電影工作者離開電影圈),最終武館變成茶樓(港產片不像港產),在江湖上失去蹤影(港產片失去各地市場)

        在電影中,阿成(陳觀泰飾)和阿淳(梁小龍飾)堅持留在羅師傅羅新(泰迪羅賓飾)身邊,可惜他們風光不在,不但保不住武館,更在打鬥中分別傷及右手和右腿,成為半個廢人。這個情況有如香港電影工作者般,平均年齡不斷上升,水平不及其他地方,光芒不在,甚至江郎才盡。無論阿成、阿淳,抑或是香港電影工作者,都面對著被別人看不起、邊緣化的危機,這亦是羅新門及香港電影業面臨最大的困惑。此外,男主角阿祥(黃又南飾)可說是代表新入行的電影工作者。像阿祥這樣的新人,入行時面對青黃不接、市道不景的情況下,初入行總是笨手笨腳,但後來亦不斷進步,好像看到一點作為。他們能否獨當一面,還看他們日後的努力。

        而至於同屬後輩的叢生猛(歐陽靖飾)及阿桂(賈曉晨飾),他們分別在美國及上海回來,二人的功夫底子較阿祥為佳,這是不是意味著本地新一代電影工作者不及外來者(荷里活和國內),被他們「搶飯碗」﹖難怪羅師傅一再強調練好基本功,才可擊退對手(阿祥在擂台上打敗叢生猛)


        值得一提的是,羅師傅昏迷三十年後甦醒。三十年前,是羅師傅最光輝的時代,也正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,亦是香港電影最引以為傲的年代。三十年後,事過境遷,羅師傅再度甦醒,但不久後卻離世,這是代表香港電影業光芒不在,一去不返,還是代表將有一番新景象、新浪潮呢﹖


        無論香港電影能否恢復當年光芒,也許「不打不輸,要打就要贏」最適合不同年代的香港電影工作者,並作為香港電影的精神。至於阿祥所代表的新一代電影工作者,能否接棒,把港產片重新震懾武林,且看他們有否把基本功練好。


        看來,鄭思傑和郭子建都有意以嶄新形式,拍出充滿港產味道的《打擂台》,以秉承港產片味道外,亦不失創新思維。可惜,電影在秉承港產片味道外,也繼承了港產片的陋習——令人「意想不到」的結尾,恐怕編導還未把基本功練得熟透吧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